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这个世界里的很多东西,跟外面世界里的没什么两样,我们有的,他们也有,包括阶层

——前记

 

  

 

“我觉得你们对我都很友善,我能不能关注你的微博啊?”面前的A君,一位Gay,柔声问我。这么称呼他,是因为我没问他的名字,问了也不会知道,知道也未必是真。何苦去为难。

 

“你放心!我就默默地关注你,绝对不会不打扰你的,”没等我说话,他就抢先补充,声音依然那么柔和,生怕我因某种疑虑说不。

 

“你告诉我账号,我回去再加你,”等我爽快答应他,他却不急着跟我联系上。这一点跟B君很不同。B君也是Gay,他会直接问人家的号,火速联系之。

 

但除了名字,A君无话不谈,包括他的敏感身份、成长经历、当下苦恼、未来悲观。学医的他,几乎是现场给自己来了个痛快的解剖。

 

A君是一位高材生。他说,自己来自农村,父母甚至不知道这世上还有LGBT这东西,不知怎么跟他们沟通;他说,课堂上,谈到相关话题,医学院的老师会让他们自己看,不大教;他说,他很害怕将来的工作岗位,因为那里会有很多人要给他介绍女朋友;他还说,觉得自己很屌丝,平常通过一些类似陌陌的软件认识“朋友”;他也说,最近自己压力很大,头发一直在掉,睡眠也不好。

 

这场有点类似心理辅导的交流中,我坐一旁,静听A君的回答和他人抛给他的问题。一般,别人一问,A君才一答,他主动问的不多。说话时,原本很瘦的他会把身体缩在一起,显得更小了,你能轻易感觉到这个身体的紧张,甚至手的抖动。

 

当得知我来自媒体时,这个紧张的身体突然转向我。此前A君一直专注于同他人的谈话中,从未留意其他。但这会儿,他迅速把目光投向我。我知道,他有话要讲。

 

“你们媒体写报道,有些词用的,比如说某某‘聚众淫乱’,这很不好,”我对该事件并不怎么关注,向他稍作了解释。

 

但很快,谈到未来职业发展,他刚收回的目光再次投向我。

 

“这么多杀医报道,看得我都不敢当医生了,”因为气氛很好,一旁人听了,当是他开玩笑,轻松地笑着,“如果继续学术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”。我也听其他朋友说中国学术圈的各种不好。

 

对未来,他说较悲观,眼下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。同为同志,B君对于自己的未来,则各自有着清晰的打算。

 

B君也是一位高材生,学商。与A君不同,B君很是外向,没有一丝羞怯、小心、紧张;他一直在抛问题给其他人,也一直得到答复;他坐在那里,腰杆挺得笔直,大方说出打小就知道自己的性取向;他认为找到稳定的另一半,是向父母坦白的前提,否则不会“出柜”;虽然被动进了高分院系,但未来并不准备从事本行,志在互联网。B君来自沿海省市,家长是公务员。

 

还有一位我本来称他C君,后来他说,“叫我小麦特吧”。

 

小麦特亦是高材生,习金融。除了性格稍微内向,他和B君很多相似,他俩都很自信、青春,但小麦特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稳;两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,如他想从事金融行业,这也是父亲一直对他的希望;两人的父母多少对LGBT有些认知,本人也对和父母沟通有些拿捏;有自己的朋友圈子,不像A君那样感到孤独、无助。小麦特来自某直辖市,家长在银行工作。

 

交流结束时,A君似乎是群体里最后离开的,正好在门口撞到我,于是有了刚开始的那段对话。

 

“我觉得大家都好高大上,自己很屌丝”,类似这样的话他不只说了一次。

 

我说,今天你和大家一样,开诚布公地来谈这个问题,就很棒了,我一点不觉得你屌丝。

 

他微笑跟我道别。

 

备注:

1.       LGBTlesbian女同,gay男同,bisexual双性恋,transgender跨性别者的合称。

 

2.       本次公益活动由高盛中国、北京同志中心以及爱白文化教育中心共同发起,旨在给LGBT青年学生带来职场前进的力量。笔者受邀作为现场观察员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玲

王玲

8篇文章 1次访问 8年前更新

财新国际部记者,关注国际,也关心环境;自由译者,曾译《大自然的财富》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8篇